1975年4月的一个深夜,台北士林官邸里传出一声长叹。88岁的蒋介石躺在病床上,眼神望向北方。他嘴里反复念叨着一句话:"败逃台湾无悔,此生最大不甘,是听了斯大林此言。"
护士小张听得云里雾里,不明白这位老人家在说什么。败逃台湾都无悔了,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他难受的事?
黑海边的那场秘密交易
1945年2月,黑海北岸的雅尔塔宫殿里,三个男人改写了世界格局。罗斯福病得脸色蜡黄,但眼神依然精明。丘吉尔叼着雪茄,若有所思。斯大林最轻松,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。
"维持外蒙古现状。"协议上的这几个字,看起来轻飘飘的,实际上比炸弹还要致命。156万平方公里,相当于四个日本那么大的地方,就这样被几个外国人决定了命运。
蒋介石那时候还在重庆,对这一切毫不知情。他正忙着筹备抗战胜利后的建设计划,哪里知道自己的国土已经被人当筹码给分了。
罗斯福为了让苏联参战,愿意牺牲任何人的利益。反正丢的不是美国的土地,他当然不心疼。斯大林心里清楚得很,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,不拿白不拿。
消息是一点点传回来的。魏道明在华盛顿打听了半天,罗斯福就是不说实话。直到3月份,老罗才告诉他一点皮毛。外蒙古要"维持现状"?这话说得多好听,其实就是要独立的意思。
莫斯科的外交羞辱
1945年6月底,宋子文带着代表团飞到莫斯科。飞机刚降落,宋子文就感觉到了一股寒意,不是天气冷,是人心冷。
克里姆林宫的第一次会面,就注定了这场谈判的基调。斯大林拿起一张纸,直接甩到宋子文面前。那动作,简直就像在扔垃圾。
"你看过这东西没有?"斯大林的语气傲慢得要命。
宋子文一看,是《雅尔塔协定》。心里顿时凉了半截。
"你要谈可以,但只能按这个来,这是罗斯福签过字的。"斯大林这话说得理直气壮,仿佛中国人应该感谢他给了谈判的机会。
宋子文虽然是哈佛毕业的高才生,见过不少世面,但面对这种无赖式的外交,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付。
"租借"这两个字,蒋介石坚决不同意用。这是帝国主义的专用词汇,中国人听着就恶心。好在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让了步,但那只是为了掩盖他真正的目的。
外蒙古问题一提出来,斯大林立马变了脸。"中国必须承认外蒙古独立,除此之外,别无选择。"这话说得多狠,完全不给人留面子。
宋子文也不是好惹的,马上反击:"中国政府不能宣布放弃自己的领土,否则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就完了。"
话是这么说,但形势比人强。日本关东军还在东北,国民政府的军队根本打不过去。没有苏联帮忙,东北收不回来,全国统一就是一句空话。
父子对话的最后努力
正式谈判僵住了,蒋介石只能出绝招。让儿子蒋经国以私人身份去见斯大林,看能不能打开局面。
这招说起来也够无奈的。国家大事居然要靠私人关系来解决,可见当时的中国有多被动。
蒋经国在苏联待过十二年,对那套政治文化很熟悉。但面对斯大林,他心里也没底。这个格鲁吉亚人的眼神太可怕了,像狼一样。
"你们为什么不让外蒙古独立?"斯大林开门见山。
蒋经国的回答很真诚:"我们打了八年仗,就是为了收复失地。现在日本还没赶走,东北台湾还在敌人手里,反而要割让这么大一块地方,老百姓会说我们卖国的。"
这话说得挺有道理,换了任何一个有良心的政治家都该有所触动。但斯大林不是普通人。
"你说得对,我知道。但今天不是我求你,是你求我。你们没力量打日本,还跟我讲这些,就是废话!"
这话说得太狠了。道理?正义?在绝对实力面前都是扯淡。蒋经国只能忍着火气继续谈。
"外蒙古地方大,但人少,也没什么出产,你要它干什么?"
斯大林的回答让所有谜团都解开了:"老实告诉你,我要外蒙古完全是军事考虑。"他还拿出地图指给蒋经国看:"要是有军事力量从外蒙古打过来,西伯利亚铁路一断,俄国就完了。"
这番话倒是实话。西伯利亚铁路是苏联的生命线,控制外蒙古确实有战略价值。但这种赤裸裸的强权逻辑,让人听了就恶心。
蒋经国试图安慰他:"日本败了就不会再起来,你不用担心。"
斯大林冷笑:"日本这个民族还会起来的。民族的力量是消灭不了的。"
更可怕的还在后面:"我实话跟你说,条约是靠不住的。中国要是统一了,比任何国家发展都快。"
这句话暴露了斯大林的真实想法。他害怕的不只是日本,更害怕中国强大起来。分裂中国,才是他的真正目的。
最后斯大林还提到了"第三个力量"。蒋经国问是不是美国,斯大林直接说:"当然!"
真是黑色幽默。美国刚在雅尔塔给了苏联那么多好处,但在斯大林眼里,美国还是敌人。大国之间的关系,比翻书还快。
痛苦的政治交易
8月14日深夜,王世杰在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》上签了字。宋子文拒绝签字,当场辞职。连签约的人都觉得丢脸,可见这个条约有多屈辱。
蒋介石收到消息时,心情复杂得无法形容。愤怒、失望、无奈,什么滋味都有。但他知道没有选择,不签这个约,后果会更严重。
1946年1月5日,国民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。消息传出后,全国舆论哗然。学生游行,知识分子谴责,连国民党内部都有不同声音。
蒋介石承受了巨大压力。他本以为这样能换来苏联的支持,稳定战后局势。结果苏联根本不守信用,国共内战一打起来,苏联暗地里还是帮着红军。
这种被出卖的感觉,比任何军事失败都要痛苦。用国土换来的盟友,转眼就背叛了你,这叫什么事?
迁台后的悔恨
1949年,蒋介石带着残部撤到台湾。面对台海的波涛,他经常想起1945年的那个夏天。如果当时能再坚持一下,如果能找到别的办法,历史会不会不一样?
1953年,国民党七大召开。蒋介石做了一件很少见的事:公开认错。
"承认外蒙独立的决策,虽然中央一致同意,但我愿意负全责。我当时只能这样决策,想确保战果,争取建国机会。这是我的责任,也是我的罪过。"
这段话说得很沉重。蒋介石是个极其自信的人,很少在公开场合承认错误。但在外蒙古问题上,他选择了承担全部责任。
1961年,蒙古申请加入联合国。蒋介石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本来可以一票否决。但美国施压,最后还是让蒙古进了联合国。
连最后的象征性抵抗都没坚持住,蒋介石的挫败感可想而知。从此,外蒙古问题就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。
终生的遗憾
晚年的蒋介石经常在日记里提到外蒙古。那些密密麻麻的字里,写满了悔恨和无奈。
"败逃台湾无悔,此生最大不甘,是听了斯大林此言。"这句话成了他对自己一生最痛苦的总结。
为什么败逃台湾无悔?因为那是为了保存中华民国的法统,是没办法的选择。但外蒙古不一样,那是明知有严重后果,还要做的政治交易。
1975年4月5日,蒋介石走完了人生路程。在生命最后时刻,外蒙古问题依然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。他多次说,如果有来生,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。
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就这样从中国版图上消失了。这个决定影响了蒋介石的一生,也改变了东亚的格局。
股票配资交流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