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为何常感烦忧?或许只因未曾领略苏东坡的旷达人生。苏东坡,这位北宋文坛的璀璨明星,集诗仙、词圣、书画大家等美誉于一身,其才华之横溢令人叹服。即便是在现代,牙牙学语的孩童也能背诵他那脍炙人口的明月几时有;而当他执笔挥毫时,墨香四溢间便能创作出令后世膜拜的艺术珍品。然而这位天之骄子的仕途却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,充满了令人唏嘘的起伏跌宕。
二十一岁那年,这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在科举考场上锋芒毕露,以一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赢得文坛泰斗欧阳修的击节赞叹,从此踏上仕途。他先后在凤翔、杭州等地担任要职,体察民情,造福一方。然而好景不长,当宋神宗重用王安石推行新法时,生性耿直的苏东坡屡次上书直谏,最终被贬谪至黄州这个长江边的小城。但命运的玩笑并未击垮他,待神宗驾崩、高太后垂帘听政时,这位才子又重获重用,在不到两年时间里青云直上,官拜翰林学士,距离位极人臣的宰相之位仅咫尺之遥。
然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,苏东坡很快又陷入新旧党争的漩涡。看透官场险恶的他主动请调外任,出任杭州太守。此后十余年间,他如同飘萍般辗转于朝廷与地方之间,先后在颍州、扬州、定州等地主政。随着高太后薨逝,新党重新得势,年近花甲的苏东坡遭遇了人生第三次贬谪,从繁华的京城一路南迁,最终被放逐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海南儋州。这起起落落的人生际遇,让他深刻体会到世事无常,但这位乐天派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胸襟笑对磨难。无论身处何地,他总能以诗词寄情、以美食慰心,将贬谪之地变成诗意栖居的乐园。正是这种将生活艺术化的态度,使他成为大宋王朝最富传奇色彩的文化符号。
展开剩余76%说到苏东坡与美食的渊源,首推那道名扬四海的东坡肉。谁能想到,这位文豪在黄州拮据度日时发明的家常菜,竟能穿越千年时光,至今仍是中华美食的代表作。在宋代,达官显贵多以羊肉为珍馐,猪肉被视为市井小民的食物。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发现当地猪肉价廉物美,便潜心研究烹制之法。他将五花肉切成方正块状,以黄酒代水,佐以姜葱酱料,用文火慢煨,并在《猪肉颂》中留下千古秘诀:慢着火,少着水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成品的东坡肉色泽如琥珀,肥肉晶莹剔透,瘦肉丝丝分明,入口即化却不失嚼劲。据说他每日晨起必要佐酒享用一碗,在唇齿留香间开启新的一天。
与东坡肉齐名的还有那道充满爱情故事的东坡肘子。相传其妻王弗某日炖肘子时不慎烧焦,情急之下加入大量香料补救,谁知歪打正着成就了传世美味。炖煮数小时的肘子表皮金黄,用筷子轻轻一拨就能骨肉分离,浓郁的肉香中透着淡淡焦香,肥而不腻,瘦而不柴。每当这道菜上桌,总能让人食指大动,连最挑食的食客也会忍不住大快朵颐。
作为资深美食家,苏东坡对河鲜的烹制也颇有心得。他独创的东坡鱼选用鲜活肥美的鲤鱼,先在鱼身斜切牡丹花刀,抹盐腌制后塞入嫩白菜心,煎至两面金黄时烹入黄酒,最后以酱油收汁,出锅前撒上橘皮丝提香。这样做出的鱼肉外酥里嫩,咸鲜中带着淡淡果香,每一口都能尝到不同层次的美味。
在镇江金山寺暂住期间,苏东坡还发明了令僧众赞不绝口的东坡豆腐。他将嫩豆腐切块裹粉油炸至金黄,再与香菇、冬笋、木耳等山珍同炖,最后收汁成菜。这道素斋色泽金黄,外酥里嫩,豆香与山珍的鲜味完美融合,连最挑剔的素食者都为之倾倒。
而关于东坡饼的由来,则要追溯到他在黄州灵泉寺的趣事。寺中僧人用清冽的山泉水和面,做出的油饼外脆内软,甜而不腻。苏东坡品尝后大为赞赏,特意为之作画题诗,使得这款原本普通的寺院点心名声大噪,至今仍是黄州特色小吃。
最见功力的当属东坡羹,这道看似简单的素菜实则暗藏玄机。苏东坡将时令蔬菜反复揉搓去涩,用陶罐文火慢炖,最后淋上几滴香油。看似清汤寡水的一碗素羹,却能将蔬菜的精华完全释放,喝起来鲜味绵长,回味无穷。
在陕西凤翔任职期间,苏东坡还发明了消暑佳品东坡凉粉。他选用当地特产的小扁豆磨浆,凝固后切条,拌上蒜泥、香醋和辣椒油,口感爽滑劲道,是炎炎日中不可多得的美味。
即便在惠州贬所,他也能化腐朽为神奇,将无人问津的羊脊骨做成美味。经过先煮后烤的羊蝎子,撒上粗盐和香料,啃起来别有风味。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幽默地写道:骨间亦有微肉,熟煮热漉出,渍酒中,点薄盐炙微焦食之。终日抉剔,得铢两于肯綮之间,意甚喜之,如食蟹螯。
这些流传千年的美食,每一道都承载着苏东坡的生活智慧。正如他在惠州一绝中写道: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,这位旷世奇才用美食诠释了什么叫此心安处是吾乡。在逆境中依然能发现生活之美,或许这就是苏东坡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交流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